奋战540天,他在南极完成一个零感染
回来了!回来了!5月7日下午,阳光明媚。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胡淼兴奋地从“雪龙2”号走下了舷梯,迎接他的是捧着鲜花的未婚妻小瞿。胡淼圆满完成了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越冬医疗保健的任务,回到祖国。“此役”非凡,胡淼与科考队员们在南极待了整整天——这是驻长城站时间最长的一次,并且首次展开应对重大疫情防疫工作。用武汉经验,确保“零感染”年12月6日,胡淼随同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踏上了盼望已久的南极大陆,成为极地医生。他一方面负责南极考察队日常医疗保障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长城站所在的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国际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各国旅游者前来打卡的地方。因此,长城站的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极大。胡淼说,当时,几个考察站暴发疫情,最近的疫区距离长城站仅有数公里。由于南极医疗条件有限,在南极考察站一旦有人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新冠疫情暴发,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受命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抗疫战场展开工作。此时,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不断索取武汉抗疫经验进行研判与提炼而及时向南极传递。该中心执行主任余万霰教授表示,武汉-南极连线对于中国南极考察站的抗疫起到了重要启发作用。疫情期间,胡淼提高对队员身体状况监测的等级,每位队员每日测定体温2次;他还从流行病学原理分析极地考察站“封闭阻断”的科学作用,从而提升了极地传染病防控理论与实践。在南极完成论文《中国南极长城站新冠肺炎防控的模式探索》,首次为南极考察站的传染病防控提供了工作模式。在南极工作期间,胡淼共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余人次。直至年3月中旬向37次考察队交接工作完毕,长城站未发生一起新冠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圆满完成长城站新冠肺炎防疫工作。越冬期间,亦未发生任何伤亡事件;未发生任何集体公共卫生事件,顺利完成本次越冬医疗保障任务。上海专家会诊,太平洋上治愈重症皮肤病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原计划年12月返回祖国的科考队在海外部署时间延长了半年。胡淼肩上的任务也更重了。年4月中旬,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返回祖国,胡淼随船回国。行驶在赤道以南的浩瀚南太平洋上时,一位年轻的考察队员皮肤出现大片红色丘疹,痒痛难忍,还出现了低热。胡淼接诊后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的工作是采集海洋浮游生物,手直接接触过磷虾、水母等。“我脑中很快出现这可能是带状疱疹感染,属于皮肤病重症了。”胡淼先按带状疱疹进行治疗,同时迅速向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障与研究中心报告,医院皮肤科专家联系会诊。尽管万里之遥的南太平洋上通讯非常困难,但患者皮肤病的图片传到上海后,皮肤科专家肯定了胡淼的诊断及治疗处理的药方,患者不久后痊愈。在南极“种菜”,保障营养健康种菜,医院极地医生一贯以来的传统,胡淼也不例外。南极考察站几年前建立了室内种植基地,让队员们吃上一口新鲜果蔬不再成为“奢望”。南极温室果蔬不是土壤种植,而是通过电脑程序调配营养液、光照和温度来达到目的,这位医学博士从营养学角度对南极种菜技术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他发现,阳光强紫外线辐射对蔬菜生长有影响,使用人工光源更利于植物生长,更重要的是初步发现南极上空的大气层空洞导致的阳光紫外线过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科学问题。他通过通风、湿度、温度、人工光源等调节使各种蔬菜产量增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调节增加果实口感增加营养素。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收获叶菜公斤,果菜公斤,满足了队员摄入新鲜果蔬的营养需要,基本能保障人体每日所需要的B族维生素和Vc。在胡淼担任南极医疗保障工作期间,未发现队员群体性出现口腔溃疡、脚气病、伤口流血不止等维生素缺乏症状。文字:严静雯李理杨笑波摄影:杨笑波胡淼编辑:朱胜霞本文来源:东方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jqcr/12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奋豆孝敬老爸脚气泡茶能治口臭秒变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