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老祖宗的至理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在教育小孩时,口中经常会冒出几句俗语。在孩子贪玩不用功读书时,他们会用“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劝诫孩子要惜取少年时;若是小孩与那些不学无术之徒混在一起,老人们便会苦口婆心地说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何老人们会对儿童的教育如此看重,那是因为“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以上的这几句民间俗语都出自于《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古时候儿童的启蒙读物,它收录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民间俗语,主要教导儿童要以“人性本恶”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学会通过珍惜时间多读书来进行自我保护。此外,此书还传递了因果报应这一观点,劝诫人们要积极向善。《增广贤文》的创作时间不详,只知它历经过多次修订增补,此书最后一次修订是出自清朝一位名叫周希陶的私塾先生之手。《增广贤文》收录的俗语并不是很全,很多流传于民间,凝结了老祖宗智慧的至理名言并没有收录于此,或许是因为它的受众是儿童吧。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句鲜为人知可被称为警世良言的俗语,它就是“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在古代,人们一直都很重视丧葬仪式,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生活水平太低。古代的苛捐杂税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重担,大多数人平日里为了生计辛苦劳作,一年下来能混个温饱就不错了,很少能有享福的机会,所以绝望的他们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于是,古人早早就开始为自己置办身后事,特别是对棺材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棺材渐渐地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丧礼的风俗也由繁重改为一切从简。现代人见到丧葬物件时,会觉得晦气,但是古人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棺材的“棺”与升官的“官”同音,棺材的“材”与发财的“财”同音,所以看见棺材是一种好预兆,代表着他们即将要升官发财。说到这里,我们不经想起了那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传说有两个秀才一同进京赶考,途中偶遇一家人家在办丧葬,一书生心里觉得遇到晦气事了,这次考试必定名落孙山,然后他就出头丧气地回乡了。另一位书生进到棺材却大喜,觉得这是升官发财的预兆,于是他更加自信了,在考试中发挥超常,最终榜上有名。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棺材的“棺”字还与“冠”谐音,让别人试下自己的棺材,就像是自己可以站在别人上面一样。为何会有这样一种说法呢?因为“冠”指的是戴在头上的帽子,而棺材是人最终要躺的地方,让别人试棺材可不就意味着棺材的主人可以出人头地吗?于是便有了“宁可试人棺”这一俗语。棺材这种大物件都可以一试,为何鞋子这种小物件却不能试试呢?在现代,要好的闺蜜之间换鞋子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古代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首先,在古人看来鞋子是私密物件,不应该借予别人。万一借鞋之人患有脚气、足藓,回头再传染给你,你可怎办?其次,在江南地区,因为方言原因,人们总会将“鞋子”念为“孩子”。他们口中所说的“小孩子,快回家吃饭”,到了你的耳中却是“小鞋子,快回家吃饭”,你想想谁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借出去啊?最后,鞋子是个小物件,为何要向别人借呢?若是没有钱买,可以让母亲、媳妇给缝制一双,如果连布鞋也没钱缝制,也可以自己动手编制一双草鞋。不会就去学,别总想着在别人身上不劳而获。大家都是现实之人,知道什么人该帮,什么人不该帮。在路上,若是遇到年龄很小或者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与残疾人,人们都很乐意伸出援助之手;若是遇到那种明明具备劳动能力却死乞白赖地向你讨钱之人,人们不仅不会伸出援手,还会向其投以鄙夷的目光,这就是所谓的“帮穷不帮懒”。面对这些鲜为人知的俗语,我们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先辨别它是否具有价值,若是它仅仅只有封建迷信成分,那最好弃之;若确实是警世之语,则要好好保护、传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zjqff/12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宋四家蔡襄的脚气帖说的不是味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