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防科普警惕身上的这种小红点是病毒感染
怎样防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6466855.html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手上、头皮上、背上突然冒出一些小红点或小水泡,时而刺痛时而痒痒,好几天都消不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联想到网上的一些讨论: 身上长了小红点,小心HPV感染 一颗小疱疹,长满一圈就没命了 ……… 再看看手上的小包,越看越觉得 大 事 不 好 这些小包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预示了什么疾病? 其实像是在脖子、眼睑处、腋下、足底,甚至甲床周围常出现的「小疙瘩」,极有可能就是病毒感染后发生的症状,常见的有尖锐湿疣,扁平疣,跖疣,丝状疣等。 图片来源:图虫 这些小小的凸起,虽不痛不痒但却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发现皮肤上有小红点,无法辨别又很担心的话,一定要及医院的皮肤科医生帮忙判断进行治疗。 01 特应性皮炎(湿疹) 可为急性或慢性复发性疾病。皮肤发红,上有小丘疹,渗水,有瘙痒感,可发展为结痂、鳞屑。 病因: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皮肤屏障异常、固有免疫应答缺陷、常驻微生物菌群改变等。 诱发因素:皮肤干燥、皮脂减少、接触刺激物等。 危害:容易复发,常难以彻底痊愈。 预防:使用润肤剂保持皮肤滋润,避免接触到刺激性或过敏物质。 小知识:阳光不会加重湿疹,也不会改善湿疹。 推荐就诊科室:皮肤科 02 荨麻疹 散在或成片的风团,皮肤表面水肿性隆起,伴有瘙痒。 病因:急性荨麻疹最常见的原因为过敏,可能与药物、食物及多种刺激因素有关。慢性荨麻疹则病因非常复杂。 危害:急性荨麻疹可并发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造成生命危险。患者一旦出现咽喉部梗塞感、胸闷、气促、头晕、乏力等症状,或者有明医院就诊。 预防:养成「患者日记」的习惯,找出可能的过敏原。 小知识:发病多在傍晚。 推荐就诊科室:皮肤科 03 蜱虫叮咬 蜱虫病在夏天非常常见,有的症状具有明显的特点,也有的症状很不典型,是很常见的发烧、乏力、皮疹等,如果不结合蜱虫叮咬的历史,很容易被误诊。 病因:蜱虫携带的病原体和致病因子种类繁多,比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 危害:重者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后遗症甚至是死亡。 预防:预防蜱虫的要点就是避免蜱虫的叮咬。 小知识:蜱虫暴露可全年发生,但在温暖的季节,多数地区一般在4~9月最为活跃。 推荐就诊科室:感染科传染科 04 汗疱疹 米粒到绿豆大小的水疱,深藏于皮肤下,无明显发红,成群,对称。 病因:本质上是一种湿疹,但与出汗无关,可能与吸烟、精神因素等有关。 危害:不及时治疗可能加重成为皮疹,灼热、刺痛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预防:避免外界刺激、避免长时间日照,规律生活,戒烟戒酒。 小知识:一般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最严重。 推荐就诊科室:皮肤科 05 痤疮 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囊肿、瘢痕等多种表现,可能成片出现或突然爆发,常见于头颈及胸肩背部。 病因:毛孔堵塞,痤疮丙酸杆菌大量滋生,引起了毛囊皮脂腺炎症。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旺盛,皮脂增多,更容易导致痤疮。 危害:3%~7%的寻常痤疮患者会留下瘢痕;挤痘有导致颅内感染的风险。 预防:注意皮肤卫生,少吃高脂、高糖,不要熬夜。最主要是及时治疗。 小知识:痤疮虽然和痤疮丙酸杆菌相关,但是这个菌人人都有,所以不存在传染。 推荐就诊科室:皮肤科 06 脂溢性皮炎 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伴有淡黄色的油腻状鳞屑。常见于头面部、耳部、胸前。 病因: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表皮功能障碍、性激素紊乱等有关。 危害: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脱发,面部产生丘疹,影响外观。 预防:合理护肤,避免皮肤过于油腻,可能有一定帮助。 小知识:头皮屑过多可能是头皮脂溢性皮炎。 推荐就诊科室:皮肤科 07 毛囊炎,以及疖子/痈 毛囊脓疱和红斑状丘疹,发痒。 毛囊炎有很多「变化」:影响皮肤深部与周围叫疖,很多毛囊肿成一大块叫痈,长到睫毛附近就成了麦粒肿。 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毛囊导致发炎。 危害:可能发展成疖和痈,损害皮肤深部,导致发热。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高温洗浴和暴晒。 小知识:鼻子里的细菌可能导致毛囊炎,不要挖鼻子。 推荐就诊科室:皮肤科 08 疣(瘊子) 有好多种,如寻常疣、扁平疣等,可以为黄豆大小的丘疹,也有别的形状。 病因:都是不同亚型的HPV病毒导致的。 危害:越长越多,且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染。 预防:避免共用毛巾等公共物品及接触他人皮损处。 小知识:9价HPV疫苗能预防尖锐湿疣,但不能预防所有的疣。 推荐就诊科室:皮肤科 发现没,「有的包」和「有的包」,长得其实挺像的,自己判断也未必准确。 拿不准的最好还是问问医生,在治疗上能少走很多弯路。 另外包包和包包分不清,用药也可能有错误,最后可能包包没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如果对皮肤问题很不确定,尽量不要自己乱治,防止贻误病情,以及用药不当产生更严重的副作用。 身上的「小红包」看上去或许有点相似,但它们本质上是由不同原因导致的,也就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应对这些小包包及其他皮肤小病,常见的非处方药可以粗略分这么五类: 抗炎、抗过敏药物 常用于荨麻疹、湿疹和皮炎等 针对细菌的药物 常用于毛囊炎等细菌感染 针对病毒的药物 常用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 针对真菌的药物 常用于脚气等各种真菌癣 主要止痛止痒的药物 典型代表:止痛口服布洛芬,止痒抗组胺或者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这些药物各有各的特定作用,用错了不但不管用,还可能耽误对症治疗,造成疾病加重、皮肤干燥瘙痒等各种副作用。 另外,针对特定的皮肤问题,还有一些特效药和治疗方式,比如维甲酸类(处方药)对痤疮有效,各种疣则可以通过液氮、激光等物理方式去除。 所以实际生活中,皮肤上有了小问题,最好不要自己判断乱挠乱抹药。 这么难区别的各种包包,还是交给医生去分辨,明确病因后给到靠谱的用药方案。 本期统筹:陈小瑜 本期编审:刘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zjqyw/11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维生素很重要,治脚气和得诺奖全靠它百家
- 下一篇文章: 白醋泡脚治脚气百度经验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