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爱妈咪的第二封信七岁的孩子还要追着喂饭
一位妈妈的来信 慈爱: 我有一件事情非常郁闷。我家孩子现在七岁了,刚上小学一年级。他的吃饭习惯非常非常不好,从小就是我们一家人哄着他吃。说出来都有点不好意思,现在他这么大了,有时候还要喂着才肯吃一点。我们很着急,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兰 兰: 看到你的来信中充满了忧愁,我想孩子的事情一定是让你头痛了许久!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做可以帮到孩子,好不好? 你的第一句话是“从小就一直哄着他。” 坦诚说,“哄”是许多父母们对待孩子的方法。为什么要“哄”他呢?其实这里有几句父母的心里话,兰,不知道这是不是你的心里话:一是,“哄”效果好,哄一哄他吃得快,不哄就不吃。二是,因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啊,只能哄着来啊。 “哄”的效果好不好? 我们先看看第一句:‘哄的效果好。’坦诚说,哄的效果确实好。但它是短期效果好,长期效果并不好。在餐桌上吃饭的时候,孩子这一次不吃饭,如果哄一哄,这一顿饭勉强吃过去了,下一顿饭却还是要追着吃。这就是用“短期效果”造成了“长期麻烦”! 当时哄一哄,效果很好,可是长期的代价很大呀!我想,你的来信,正是表明了“哄孩子吃饭”让你这几年都很郁闷啊!有什么代价?一是家长特别辛苦和麻烦,如果说家长吃点苦头还不算什么,那孩子一生要付出的代价,可真是不小啊!咱们往后慢慢说具体的代价是什么…… 孩子太小,不懂事。 这也是一句大实话,孩子确实有好多事情都不懂。 不过,我们来看看,孩子不懂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我们简单从孩子的眼中,把世界分为两个:一个是“人和外面接触”形成的“环境”;一部分是人对自己的照顾,形成的“自我的世界”。 小孩子对前一种世界,确实不太懂。比如分场合说话,孩子确实不懂。 但对于后一种世界,比如孩子穿衣、吃饭、睡觉这些照顾自己的事情,这是孩子无师自通的。你不让他吃饭,他饿得要命,绝不会不吃饭。你不让他穿衣服,他自己会在柜子里扒翻,去找衣服穿。 孩子在第二种世界里,知道怎么照顾自己,会主动吃饭、穿衣、睡觉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兰,我想,这可以把你忧愁的事情解决了吧?是不是? 既然我们说到,他可以无师自通。兰,你可能要问,那为什么我孩子没有“学会”呢?我们换个问法:为什么孩子的无师自通被堵住了呢? 什么阻碍了孩子们无师自通地学本领? 我们说到,孩子对照顾自己吃喝这些事情,是无师自通的。但为什么,孩子现在的习惯却不好呢?这个时候,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仔细想一想,什么东西、什么事情、曾经说过的什么话、家里的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自然本领受到了影响。 在孩子吃饭和睡觉这些事情上面,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人代替他。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吃奶的劲头谁都挡不住,他要是饿了,急了都要咬妈妈。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性!是天性!是不用谁教他的! 到了一岁半,慢慢跟着大人一起吃饭了。这个时候,孩子想自己吃,自己抓,自己塞进嘴里。这用教吗?也不用!这个时候的孩子,和动物的本性是一样的,吃喝是天性!他想的就是:挑自己喜欢吃的,往嘴里放。 我们可以代替喂饭,却不能代替成长 万一,咱们不让孩子自己尝试拿勺子、拿筷子、自己吃,反而要喂他。这时就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孩子的手不用动,不用自己抓了。身体(手上)肌肉就逐渐失去了作用。我常常打比说,说这个时候,就好比是“手”就慢慢“萎缩”了。 二、孩子吃什么,也不由孩子说了算,都是别人夹菜。这时孩子的“心不能作主”,他的心里的主见就慢慢消失了,以后就会越来越被动。而且,可能还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要来全盘照顾他。 加在一起,发生的大事是:损毁孩子无师自通的能力!损毁了什么呢?身体肌肉和心理肌肉。 本来孩子长身体是不用我们去拉去扯,身体是自动往上长的。孩子的心理肌肉也一样,到了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挑东西的时候,有一块肌肉叫“自主”(自己做主、自己承担、自己主动)就要长出来了。要是咱们大人做得太多,反而让孩子不长了!如果身体上的肌肉好像在萎缩一样,一点也不想动;心里上的肌肉也好像在萎缩一样,一点也不主动。所以大人就越来越累,越来越累! 到了孩子三五岁的时候,在选衣服、收玩具、玩游戏、买东西方面,如果一直有人替他做这些的话,总不让孩子自己来的话,就是在损毁他长“肌肉”,而不是在爱他、照顾他。 “不再替代”这件事,家长难过自己心里这道关 兰,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能够联系起家里的情况,仔细地观察观察。如果家里面也有这样的“代替孩子”的现象。那就从这里做起:不再代替。 听起来是不是很狠心?是的。这一关最难过的,不是孩子,反而是大人。 就像一个总是坐轮椅的人,医生告诉他肌肉没问题了,可以自己重新走路了。他从“坐轮椅”的被动到“走路”过渡的这一段时间,一定是走得歪歪扭扭,甚至是跌倒的。可能还会摔伤、碰伤。亲人看到这样的一幕,一定非常伤心吧,恨不得背他走,是不是?那我们要不要让他再重新坐回轮椅呢?要不要由我们替他走,推他走?就这样走一辈子呢?我想,答案你一定很明白。 可能你不再喂他了,他就更不吃了,对不对?他更不吃,身体就更不好了,是这样吗?这是你的担心。 退出+激发:“一进一退”帮助孩子主动吃饭 幸好,家庭教育并不只是“狠心”地扔下孩子不管,而是要“恰当地激发”孩子。既然以前,是咱们忽视了,剥夺掉了孩子“自己吃、自己抓、自己选菜”的机会。那咱们就从这里开始来,让他“自己做主”! 咱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重新做起。亲子教育的规律就是,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哪个年龄段的时候,咱们做父母的忽略了,就从那个时候缺失的地方去下功夫。在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比如,有几件事情咱们可以尝试做一做,不知你愿意吗? 比如,带孩子去菜市场,问他喜欢哪一种菜。他喜欢哪种就买哪一种。即使你看着哪些菜不适合他吃(除了医生交待的过敏类的),也什么都不要说,你完全把你的想法和意见放下,这样孩子的“意见”就能形成起来。 比如,给孩子钱,让他去挑选哪颗菜,自己结账付钱。一般七岁的孩子,如果能自己像个大人一样,去付钱结账,都会非常高兴。 再比如,和孩子一起洗菜,把洗菜当游戏一样,说这颗菜像月亮,那颗菜像大饼。这个过程可以洗慢一点,孩子可以玩洗菜的水。这个孩子对于吃饭的期待就会比较愉快,而不会觉得是在受刑。 还有,做菜的时候,如果孩子想切菜,想炒菜,你都可以帮助他。也可以让他放调料,让他端菜。他感觉这是自己做的,会特别容易激发他想要好好吃的愿望。 参与、做主、游戏化:以“孩子化”的方式帮孩子 一、既然孩子无师自通的本领,是因为“自己不能做主”导致的。我们就要在吃饭这件事上,创造一切“让他做主”的机会。 这个事情上,咱们大人不能从事偷懒,再累点,再慢一点,也要去努力。所以,以上的几件事情,都是让他做主、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二、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参与”感,他会觉得这个事情,不再是别人的事情,也不再是别人强求我做的事情,而是我参与过了的事情。在选菜、买菜、洗菜、炒菜上面参与得越多,吃饭的时候就越有劲。每个人都是如此,都会更加愿意喜欢做那些自己在前期参与得多的事情。因为在里面体现了自己的存在感、价值。这和第一点是一样的。 三、把整个过程弄得像游戏,而不是苦刑般的命令。比如说,如果孩子不是特别愿意去菜市场,也不要逼他。就挑一个凑巧的机会,让孩子和你一同到菜市场就好了。 注意事项:不能控制和强求,留足时间慢慢来 这里面要注意的事情是:一切慢慢来,千万不能“逼他”,要不然,就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吃饭”这件事情了。 大概要多长时间能有改变呢?毕竟孩子吃饭这个事情有好几年了,因此,可能要花同样长的时间才能改变。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一两年,甚至三四年。所以,兰,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咱们不能期待孩子去买一次菜、洗一次菜,就变得特别特别喜欢吃饭了。如果有了长期准备,这中间的事情就可以慢慢来、顺水推舟地去做,不用强制地去安排。你觉得好吗? 一封信,总是很难全面地说到每个细节。我想,在改善孩子吃饭的整个事情中,除了上面那些你们可以尝试的方法,也可以试着想一想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性格和脾气,平时说话做事的风格。毕竟,方法像秘笈,人人都可练。它是固定的,但人是变化的。谁能用、谁用得好、谁用得妙、谁发挥到什么程度,变化都很大。 如果在孩子的事情上,我们大人能够对自己的了解更多、对自己的性格有所发现、对自己做事说话的方式有所明了、对人和人该怎么相处有所领悟,那都是孩子赐给我们的福分,是他的问题给了我们一次这样的机会。 因此,才有了那句大家都很有共鸣的话:孩子,陪你成长的同时,我也获得了成长! 信就写到这里,兰。 慈爱 慈爱妈咪北师大心理学硕士,两个孩子的妈咪,专注亲子教育。 个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zlyzjq/10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女性朋友们,用醋泡脚改善脚气泡脚知识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