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第一书法家,脚气发作写脚气帖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被后人列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他是北宋第一的书法家,这个人就是蔡襄,蔡君谟(见下图)。 蔡襄画像说到蔡襄书法的传奇色彩,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这幅经典作品——《脚气帖》。那年春夏之际,四十多岁的蔡襄正在福州任职,由于南方天气的湿热酷暑,致使他的脚气反复发作。北方的朋友曾多次写信邀请他前去避暑,然而人在宦海身不由己,无法及时赴约,他便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来说明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封信,就是后来被奉为行草法帖的《脚气帖》(见下图)。 蔡襄书法《脚气帖》原文说: 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意思是:四月以来我的脚气经常发作、发肿,入秋以后才有所减轻,所以想去北方,我在南方的湖光山色之中都没有忘记此事。承蒙你三次来信,却没有及时回信,真不好意思。本月四日交接工作,十五日便上路,蔡襄再次呈递。 脚气图有人说,如此高雅的书法为什么要叫这么个名字呢?“脚气”这两个字听着总是有点别扭,总有一种臭臭的感觉,总觉得它和书法艺术有点格格不入(见上图)。也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脚气”是由于风湿侵入人体所致,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真菌所致的“香港脚”,因此这样称呼也是无伤大雅的。 蔡襄书法《纡问帖》一位网友称,蔡襄的书法以行楷书常见,诸如《脚气帖》这样的行草书作品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并不多见,而且这幅作品笔法精妙,行笔流畅,品读之下别有一番风味。笔者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更加认为它既是率意之作,又是文人书法与生活的高度契合。 既然说《脚气帖》别有一番风味,那么从书法的角度讲,它的风味在哪里?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艺术内涵呢?为什么能够受到后世如此的追捧呢? 蔡襄书法《山堂诗帖》第一,它是艺术与生活的高度契合。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必然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由于书信、便条是老百姓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书写方式,因此它贴近文人生活,真实而坦然,很容易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这样的作品自然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因此在历代法帖中才有很多类似于《脚气帖》的书札手稿备受后人推崇。 蔡襄书法《大研帖》第二,它是无为与尚意的率性之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时候特意去做什么,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尤其书法的创作更是如此。纵观书法史,很少有人抄录一段文字而成为佳作,大量书法精品都是无为与尚意的率性之作,所以宋人提出了“尚意书法”,注重作品的哲理、风格与意境,这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蔡襄在内的“宋四家”对这一书风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蔡襄书法《蒙惠帖》第三,它饱含书札与行书的章法之美。 这幅《脚气帖》是蔡襄少有的行草精品,它笔法劲道,挥洒自如,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艺术风格。开篇落笔稳重,随着语意深入,运笔逐渐疾速,尤其写到“北行、忘耳”的时候情绪高涨,笔法达到了巅峰。这种一张一弛、错落有度形成了尚意书法特有的韵律,完美体现了书札与行书结合的章法之美,欣赏之下,自觉别有一番滋味(见下图)。 蔡襄书法《脚气帖》不过,也有人提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指的是蔡京,只因其品行不端,人们才将其换成了蔡襄。 那么,宋四家中的“蔡”究竟说的是蔡襄还是蔡京呢? 据《宋史》记载:“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苏东坡作为鉴赏大家,不仅从天资方面,更加从书法的形质出发评论蔡襄的书法为“宋代第一”,这是十分可信的。 蔡京书法《跋·雪江归棹图卷》不少学者认为,即便排除道德与人品因素,蔡襄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比蔡京要高。仔细对比二人的书法,便发现蔡襄的字更有古意,气韵刚阳;蔡京的字刚劲有力,但古朴不足,想创新又火候欠佳,其作品大都千篇一律,结体嚣张跋扈,极具阴柔之气(见上图)。所以,蔡襄略胜一筹。 其实,每一个书法家写到最后,他的作品与性格、社会活动都是有一定关系的。不知大家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呢?欢迎在文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蔡襄书法《京居帖》参考资料:《宋史》《东坡文集》 其他精彩文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抄佛经”? 她画30幅“彩铅画”获赞万,网友羡慕,专家:全靠打印机 他用左手作画,一组“陕西八大怪”直追刘文西,这才是人民画家 本文由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zlyzjq/11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的手为什么老脱皮原因竟不是缺维生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