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足癣的俗名,又叫“香港脚”,是由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脚气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相当高,而春夏季节,正是脚气病的高发期。脚气往往先从一只脚的受损开始,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另一只脚。脚气的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脚气造成的皮肤损害边界清晰,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至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能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脚气;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脚气;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会诱发脚气;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患脚气的风险;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脚气的易感性;脚气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不注意足部和鞋袜的卫生,则足部容易孳生真菌。

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并伴有剧痒;局部可能出现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引起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若用手抓挠痒处,常传染至手部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干燥寒冷,真菌处于蛰伏状态,脚气患者皮肤开裂,病情多有好转。具体来说,脚气有以下几种类型:

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不易破裂,脓液清澈,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瘙痒剧烈。

糜烂型: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三、四、五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鳞屑角化型: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角质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干脚气

病机:干脚气指脚气之足膝不肿者,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证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赤热、舌红、脉弦数等。

治疗:治宜宣壅化温,和营清热,应用术柏汤,或口服参茯丸、珍珠丸,或外用剿喷宁。

湿脚气

病机:表现为脚膝浮肿。水湿之邪感受于下,经络不得宣通而致病。证见足胫肿、麻木而重,腿膝软弱,小便不利,脉濡缓,苔白腻,在胫前生臁疮。

治疗: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脉沉或无变化为湿热脚气证,其治当清热燥湿,温化止痒。可选用清热燥湿汤,或口服翠莲丸、五黄丸。

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黄水,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甚至脚趾肿胀、舌淡、苔白、脉沉为寒湿脚气证,其治当散寒除湿,温化止痒。可选用温化除湿汤,或口服参茯丸、化毒丸。

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疼痛,或浸淫流脓血水,脚趾颜色暗紫,或痒痛,或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质暗、苔薄、脉沉为淤血寒毒脚气证,其治当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选用活血除湿汤,或口服大黄蛰虫丸、败毒丸。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谨防假冒

查阅:灸道堂正品艾条官方授权专卖店!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jqcr/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