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脱皮,烂脚丫得了脚气怎么办
中医认为脚气即脚湿气,亦称“脚弱”、“足癣”,是因为内伤或者外感导致的湿热之邪郁于肌肤,日久则气血凝滞,血败肌腐,风虫滋生而发生的以脚部瘙痒疼痛,糜烂并伴有特殊臭味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行走不能,生活不便,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 病因本病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湿邪风毒外感,饮食劳倦内伤,亦或内伤外感兼顾均能导致络脉瘀阻,血肌腐败而形成脚气。 一、湿邪风毒外感时令多湿,或居处潮湿,导致湿邪侵袭机体,亦或风毒外感侵袭,浸淫肌肤,导致皮损泛发,蔓延浸淫。 二、饮食劳倦内伤过食肥甘厚味,乳酪湿热之物,行伤脾胃,则易劳倦伤脾,脾失健运,则运化失司,湿气不行,致下注为脚湿气。 三、外感邪毒生活起居不慎,感染毒邪,发为此病。 辨证论治一、风湿毒聚主症见皮肤粗糙,或皮下水疱;或趾丫糜烂、浸渍剧痒;苔薄白,脉濡。 风湿之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腠,浸淫血脉,风邪“善行而数变”,郁于肌表,营卫不畅,故瘙痒难忍;与湿邪相合,浸淫血脉,故趾间起疱、糜烂。 治宜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二、湿热下注,外感邪毒多见于脚湿气外感邪毒,主症见趾间糜烂,渗流臭水或者化脓,肿连足背,或见红丝上窜,胯下臖核肿痛;甚则形寒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下注,湿浸肌肤,则瘙痒起疱;邪毒外感,传变迅速,则足部红肿热痛,流毒走窜经络,则见红丝上窜,胯下臖核肿痛。 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三、湿热瘀滞表现为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脉沉或无变化。 治宜清热燥湿,温化止痒。 四、寒湿困脾表现为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黄水,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甚至脚趾肿胀,舌淡,苔白,脉沉。 病变证机是寒湿浸淫,肆虐肌肤营卫,导致肌肤既不得气血所荣又被寒湿所肆虐。 治宜散寒除湿,温化止痒。 五、寒凝血滞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疼痛,或浸淫流脓血水,脚趾颜色暗紫,或痒痛,或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质暗,苔薄,脉沉。 病变证机是淤血内阻,淤血与寒毒相结而浸淫肆虐,以此而变生为淤血寒毒病理病证。 治宜活血化瘀,散寒解毒。 六、阴虚毒留指干脚气,见于脚气之足膝不肿者。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证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 治宜宣壅化温,和营清热。 七、痰湿凝聚指湿脚气,为脚气病之一。指脚膝浮肿之脚气病。水湿之邪感受于下,经络不得宣通而致病。证见足胫肿、麻木而重,腿膝软弱,小便不利,脉濡缓,苔白腻,或有在胫前生臁疮者。 用锶淇艾草足贴除脚气1、取穴位贴:涌泉穴 每晚泡脚后贴涌泉穴。 2、足贴泡脚 每次用2小包足贴放到热水中,温度以不烫伤脚为宜,每次浸泡时间约0分钟,连续泡二三周后效果显著。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szjq/1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妇产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 下一篇文章: 脚气患者自测看看你有这几种症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