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指皮肤癣菌侵犯指间、手掌、掌侧平滑皮肤引起的真菌感染,而足癣则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跖、足跟、足侧缘。手癣相当于中医学的“鹅掌风”等,足癣相当于中医学的“脚湿气”等。

手足癣中医病名溯源

鹅掌风,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手癣;脚湿气,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足癣。

“鹅掌风”最早见于明沈之问《解围元薮》,其后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记载有“鹅掌风癣”一名,也被后世医家沿用。清代祁坤《外科大成》称其为“鹅掌疯”、顾世澄《疡科大全》称其为“鹅掌风癣”、郑玉坛《彤园医术(外科)》记载有“掌心风”一名,等。年中医研究院《中医外科学概要》中使用了“鹅掌风”作为正名,其后外科学著作大多沿用。

“脚湿气”一名首载于明代《卫生简易方》,古籍中沿用较少。

北宋《圣济总录》称之为“脚气疮”,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称为“臭田螺”、“田螺疮”、“脚丫作痒”,《吴氏医方汇编》中称之为“烂脚丫”。此外还有“烂脚气疮”、“足丫湿烂”、“脚丫烂疮”等病名记载。年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使用“脚湿气”作为此病正名,其后著作大多沿用。

手足癣的中医病因病机

手足癣多由外感湿热之邪,凝聚手足皮肤而成。或水中工作,或鞋袜闷热,或公用脚盆、脱屑等,外染湿热毒邪,蕴积手足皮肤而成;病久湿热化燥,气血不潮,皮肤失去濡养,以致皮肤燥裂。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载:“鹅掌风由手阳明、胃经火热血燥,外受寒凉所凝,致皮枯槁;又或时疮余毒未尽,亦能致此。”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云:“鹅掌风,此证生于掌心,由生杨梅余毒未尽,又兼血燥,复受风毒,凝滞而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乃足阳明胃经湿火攻注而成。此患多生足趾脚丫,随起白斑作烂,先痒后痛,破流臭水......甚者脚肿面俱肿,恶寒发热。”

参考资料:《中医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皮肤性病学》等。

千佛山院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zjqff/1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