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娘不肯进城
老娘跟我唠叨:二胎政策好,祖公老子管事,生了个孙,我得去城里帮你哥带几年小孩,你的孩子不要带了,该轮到我去帮忙了。 鸡,鸭,鹅两大笼;菜籽油,茶籽油,花生油三大桶;南瓜,冬瓜,红薯四大袋;衣衫,裤子,鞋袜五纸箱,整整一车。看样子娘真要去住几年了。 搭上老娘出发了,熟悉的古桥,老坝,小山村徐徐后退,还有那棵老桑树都消失在我和娘的视线里。 这是我娘第二次进城,第一次进城是哥哥结婚。哥哥长华考上大学是我娘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院子里婶娘跟我娘说,嫂子先苦后甜,大侄子考上大学嫂子跟着享福了;我娘跟我说:你挖煤送哥哥读书,你家三小孩哥会亏待你不成! 娘坐在车上不停地问,你哥新房子漂亮么?侄女见你会叫你叔么? 我没告诉我没见过哥的新房子。哥哥住新房我卖了一头牛去喝酒,娘卖了两亩田西瓜随了礼。 娘没去喝酒,娘说她晕车。我也没进哥新屋,酒席在酒店里办的,城里的嫂子在酒店接了礼! 我也没告诉娘侄女从没叫过我,因为每次见面都是我对着嫂子和侄女先笑。 我说:娘,城里人不喜欢串门,不喜次与人打招呼。 娘听了,再不说话。她可能还记得她第一次去哥哥家的情景:娘吃过饭,用了餐桌上的牙签,又把它放在衣袋子里留着用,嫂子一边大声对哥说话一边把那盒牙鉴狠狠地丢进垃圾桶里! 嫂认为娘把牙鉴用了又插回去了。 娘不解释,自从那次又有十年没进城了。要不是嫂子生了二胎,凭娘的性格,这一辈不会进哥嫂的门。 离城还有十里路,我把车停在一废弃的砖厂。我叫辆出租车,我有力气搬东西,我没智慧到城里找车位。城里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红绿灯多,很多道路单向行驶。 农村与城里人穿差不多,只是城里更整洁,更花俏,女的穿着飘逸的超短裙让许多进城的司机闯红灯。 司机按哥哥发过来的位置开车到小区,下了车,娘一笼笼,一桶桶,一袋袋,一箱箱地数。汗水浸湿了娘的后背,汗珠从娘额头上滚下来。 哥哥还没下班,叫我们在小区门口等。有几位与娘一样年纪的妇女围着两笼鸡鸭鹅打转,问娘卖么? 娘很自豪地说:我喂谷喂大的,给我儿我媳我孙呷呢!……各位大姐要红薯么,我带了一袋! 哥下班,娘一袋红薯差不多免费分发完了。 我们一笼一笼,一桶一桶,一袋一袋,一箱一箱搬上电梯,哥哥带我们找到他的新家。 娘看到哥的新屋装修很豪华,非常开心。 哥哥炒了一盘猪肉,娘把她带来的冬瓜切开做成两碗冬瓜菜,摆在桌子上,只等嫂子回来开饭。我们饥肠辘辘地等着。 终于,嫂子带着十二岁的侄女开门进来了,后面跟着嫂子妈,一个抱着孩子的涂脂抺粉的城里人。 嫂子长得很美,她妈长得也漂亮。嫂子像电影中的公主,身材苗条高挑,穿着漂亮的白纱裙,高贵得很;嫂子妈像电影中的皇后,富贵凌人,挽着典雅的发髻,眼神有盛气凌人的霸气。 哥哥笑着迎了上去。 “妈,阿芳,我娘我弟来了。”一边讨好地接过嫂子手上的手提包放在沙发上,赶紧跑过去抱侄儿。 嫂子犀利的眼神挑剔地看了我们一眼。我和娘马上像做错事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娘笑了笑:“亲家母辛苦了!” 嫂子妈冷冷地看了一眼娘,不冷不热地说:子多母苦,我母女娘前世欠长华的! 我赔着笑脸说:嫂子收工了? “不是收工,是下班。”嫂子居高临下训斥。 “哦,对,对,是叫下班。″ 我和娘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容。 我刚躲过嫂子妈犀利的眼光。突然,嫂子把娘刚刚从哥手里接过去的侄子,一手抢过去,吓得侄子哇哇大哭。 嫂子妈抱着侄子进屋时,嫂子冲着哥尖叫:“刘长华,你要死呀,怎么不叫他们脱鞋就进来了?把乡下的粪土细菌带进来,宝宝生病了,看你怎么办!” 哥哥讨好地低声哄着:“阿芳,别这么大声,农村人习惯了,是我的错,我忘了叫他们脱。” 哥哥向我们瞄了瞄,示意我们脱鞋。 “不行不行,脱了鞋,脚更脏,有脚气怎么办?”嫂子歇斯底里叫起来。 看着哥哥一边满头大汗地哄着嫂子,一边无助地看着我们,当我看到我娘脸色沉下来,我摔门而出:娘,你在这带侄子,我回家! "穿我家旧衣服的乡巴佬还这么大的脾气!″,听到从没叫过我叔的侄女说出这番话,我叫了一台的士,来到我停车的地方。 我在马路边喝闷酒,我担心娘在我哥家住不下,电话铃响了。娘在那头哭诉:崽,等等娘,娘与你一起回家! 哥哥租了一台的士来了,没带笼鸡鸭鹅,没带三桶食物油,没带四袋农家菜,只带娘五箱娘的衣鞋帽。 娘黑着脸,说:“长华崽,你是从农村出来的,竟然也看不起农村人。狗还不嫌母丑呢?想想看,是谁生你养你,是谁挖煤送你读书培养的。你家女儿小小年纪说那种让你弟伤心的话,你还是人么?……” 哥哥任凭娘骂,不回声。我坐上驾驶室时,哥往娘手里塞了两张皱巴巴的伍拾元钱。 "娘,我只有这么多了,虽然每个月有四五千工资,但是。” 哥哥把目光投向我,我借着酒兴第一次对我一直引以自豪的哥哥发了脾气:钱,钱,我和娘有钱!娘又给你喂大两宠鸡鸭给你们一家黄鼠狼吃了! 我摇上车玻璃。车窗外,哥哥的身影渐渐模糊成一个点,迷失在城市的五彩霓灯中。 我娘宁死都不肯进城。 刘长军,邵阳县人,年邵阳县一中辍学回家没有离开家乡半步。因家乡伏溪村列为国家旅游村拿起笔用仅有的文字记录家乡的人与事三百余篇,分布发表在《魏源湖畔》、《湘楚山地文学》、《芙夷文苑》、《高举阁》、《世纪风范》、《事事平论》、《醉歌文苑》、《邵阳人》、《乡村旅游》等网络平台或散见于县市杂志、报刊上。 伏溪人自己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qif.com/zjqff/6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健康染上脚气怎么办八个小秘方快速带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